close
夏日逐夢行(一)~~樹花煙火暖泉飛!
對於旅行,我總有許多的夢想。比如:看一次打樹花,走一回草原天路,回一趟水雲間,登五嶽,賞石窟,逛胡同,觀降旗。於是,在這酷暑難耐的夏日,逐夢而行。
行程的第一站是河北的暖泉古鎮。周末下班後直奔火車站,臥鋪轉硬座,再換汽車,中途又出瞭點狀況,到達暖泉已是第二天的傍晚,算汽車音響後級來路上整整奔波瞭二十四個小時。找瞭傢窯洞客棧安頓下來,便出門去找吃的。
每到一個地方,總喜歡去尋當地的特色小吃。暖泉這個地方就特別適合我,北方的面食種類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,看得我是這樣也想吃,那樣也想吃,又怕吃不下。老板人好,同意給我來半份。於是莜面餃子、粉坨、炸糕、豆腐幹,統統進瞭肚。吃完東西,也不多逛,回客棧休整,養精蓄銳。暖泉的夜晚特別地清涼,在這三伏天不用開空調,不用吹電扇,還要蓋被子,不覺一夜香甜到天亮。
晨起,來一碗非常有名的蕎面餄餎,便準備開始我的一日遊。暖泉古鎮位於河北省張傢口市蔚縣境內西部,古鎮因有一年四季水溫如一的泉水而得名。古鎮歷史悠久,以泉水、集市、古建築及民俗文化而聞名。明清時發展為“三堡、六巷、十八莊”,達到小鎮歷史上的輝煌時期。中國的長城之父、著名古建築學傢羅哲文曾說過“在世界的東方,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奇跡,這是中國的萬裡長城;在長城的腳下,還存在著另一個奇跡,那是河北蔚縣的古城堡“。而古鎮中建於明嘉靖年間的西古堡,就是古蔚州“八百莊堡”中最獨特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。集“古城堡、古民居、古寺廟、古戲樓”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,被稱為“天下第一堡”。
我住的客棧就在西古堡的北門旁,三兩步就進到瞭古堡內。古堡初建時隻有一南門,這座北門是清初順治年間增建的。走進外堡門,赫然發現,裡面還有一道內堡門,兩個門樓之間是一個邊長約50米的方形甕城,城墻高達8米,這才想起這北方古鎮的堡寨不同於江南古鎮的水鄉,小橋流水,精致園林,而是兼顧瞭軍事用途的渾厚與雄壯。
西古堡為典型的北方村寨圍堡,堡墻黃土板築,隻有門樓外面包磚,環繞四周,南北兩座甕城遙相對峙,兩甕城的內城門連接成一條主街,形成古堡的中軸線,主街東西各有小巷三條,沿堡墻內側更道環繞。這便形成瞭西古堡平面呈“國”字形的特殊形制,可概括為“一主街、三道巷、一官井、更道環堡一圈走”。
門樓下,青石路面已被磨礪得光可鑒人,兩道深深的車轍印清晰可見,那不僅是歲月的後級換電容痕跡,也是古鎮曾經車水馬龍繁華場景的見證。
時光尚早,古堡內靜謐安祥,藍天下,初升的朝陽映照著老房子,溫暖的色調,斑駁的光影,散發著迷人的風韻。
古堡內,眾多的古民居錯落有致,分佈其中,青磚灰瓦,雕花彩繪,房頂起脊,安制吻獸、還有那大門口的抱鼓石,無不顯示著古代建築工匠們的精湛技藝。這些古民居在經歷瞭上百年風雨之後,雖顯斑駁,但處處透著歷史的淳厚與滄桑,這裡的每一塊磚瓦,似乎都記載著動人的故事。
沿著主街走進瞭南甕城,迎面是一座小巧精致、飛脊鬥拱、彩繪紛呈的雙耳古戲樓。在蔚縣有“八百莊堡,八百戲臺”之說。這座戲樓的獨特之處就是戲樓兩側各有一耳房,造型美觀大方,同時還在有限的空間增加瞭戲樓的使用面積,這種設計形式在蔚縣幾百座古戲樓中是獨一無二的。恍惚間,戲臺上那一張張面龐,讓人遐想,又不敢相忘。
戲樓旁是地藏寺,俗稱閻王殿,上下兩層,天井式建築,下層建有東西同等的12個全磚券窯洞,窯洞外觀為仿雲崗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型。上層建造均為高臺建築,有地藏殿,閻君殿,鬼王殿,觀音殿,三義廟,馬神及禪房,碑亭等。這些建築佈局嚴謹巧妙,磚雕木刻工藝精湛,塑像壁畫栩栩如生,出廊抱廈,曲徑通幽。在占地面積不大的空間營造瞭一景連一景,一幕接一幕的神奇景觀,其新穎的設計構思,奇特的建築結構,高超的建造工藝,在寺院建築中獨樹一幟。
地藏寺的二樓有門通向城樓。登上城樓,遠望,田野蔥鬱;近看,古堡建築佈局靈活多變,殿宇高低參差錯落,樓臺掩映,建築景中套景,景中借景,景中藏景,極盡“小屋平頭墟裡落,炊煙起處是人間”之古樸美。古堡中的人們,就在這片單純而濃烈的土地上,延續著平凡而恬淡的生活。
高高的城墻將堡內和堡外分成瞭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可以想見當年,堡子外面硝煙彌漫,堡子裡面安享太平。那斑駁的磚墻,似乎在講述著幾百年來的烽煙往事。盡管曾經的刀光劍影已變成塵封的記憶,這裡的一磚一瓦,一草一木,似乎,仍然能講出一段曲折悠長的塞外傳奇。
下城樓,出南門,向東,回望。古樸的城門,依然飄蕩著塞外雄風的氣息。厚重的黃土,仿佛在述說著飽經風雨,歷經滄桑的歷史,依然堅強的存在著,見證著變遷的世界。
前行,有一座玻璃塔,這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座全玻璃的觀景高塔,全塔廊簷及平臺均為玻璃建造,在陽光折射中不同方向的玻璃呈現不同的色彩。站在近50米的塔上,向下俯視大地,向上欲抱藍天。遠眺,古堡“傢國天下”全景一覽無餘,古鎮全貌盡收眼底。當古鎮與玻璃塔相遇,是歷史與現代、傳統與文明的碰撞。仿佛從千年前一下被拉回到現代。
返回,又進古堡。此時,遊人多瞭,店鋪也開門瞭。小攤上出售的多是當地的特產,吃的有豆腐幹、蕎面糊糊等。工藝品有燈籠和剪紙,暖泉花燈因制作工藝精細、品種繁多被譽為“花燈之鄉”。蔚縣剪紙源於明代,風格獨特,在海內外享有盛譽,制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。它不同於平常的剪紙,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陰刻為主、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。這種剪紙不是“剪”,而是“刻”,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,拿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,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,構圖樸實飽滿,造型生動優美逼真,色彩對比強烈,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。蔚縣剪紙最早是作為裝飾的窗花,如今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欣賞、收藏價值的民間藝術精品、國傢級饋贈禮品。蔚縣也被譽為“中國剪紙藝術之鄉”。行走在古鎮,可見傢傢戶戶都貼著窗花。彩色的剪紙、精美的圖案與古樸的木窗、木門交相輝映,新與舊的強烈反差透出一股濃濃的溫情。
相比現如今多數古鎮的拆舊建新,西古堡的建築沒有過多的修飾,還有不少的居民居住在內,基本保持瞭原貌,十分難得。或許正因為古堡的原汁原味,才吸引瞭不少影視劇組前來選景。讓“李雲龍”紅遍大江南北的《亮劍》就在古堡拍攝過。
避開遊人,走進寂靜的小巷,那些無人居住的老房子,坍塌的院墻和長滿雜草的屋頂似乎在傾訴著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。總喜歡推開一扇扇院門,站在門口,感受那或遠或近的生活氣息。也喜歡站在汽車重低音電容巷口,聽村民們閑話傢常,雖然聽不太懂,也能從他們的表情和語調中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。這一刻,就讓自己融入古堡,歲月靜好。
穿行在小巷中,藍天下,燈籠窗花,屋脊吻獸,青磚灰瓦,老房古墻,驚艷瞭誰的時光?那些不經意的柔美與雄渾與自己不期而遇,不知經過多少次擦肩的遺憾,才換來這次的回眸。厚重的文明積淀,閱不盡的歷史滄桑,讓人有種時光穿越,恍如隔世。
走遍古堡的每一條小巷,最後登上北甕城的城樓,城墻上旌旗獵獵,日光炎炎,凝望古堡,仿佛千百年時光如水無痕。這裡,沒有傳統意義上江南小鎮的秀美,有的隻是古代城池建築的縮影和最真實的北方勞動人民生活的寫照。
天熱,回客棧,午休過後,去看打樹花。我這次到暖泉,就是專程為看打樹花而來。總會有人問我什麼是打樹花。打樹花是暖泉古鎮別具特色的古老節日社火,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。相傳古時逢年過節,人們紛紛燃放煙花以示慶祝,而當地很多鐵匠,囊中羞澀,卻也渴望能熱鬧喜慶,他們從煉鐵的時候飛濺的火星中得到靈感,於是將煉鐵時融化的鐵水潑灑在城墻上,鐵水遇冷迸濺四射,形成萬朵火樹金花,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“樹花”。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,成為河北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。
打樹花是一項對力量和技巧均有較高要求的技藝,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危險性。需要先將生鐵煉化成1600度的高溫鐵水,使用的勺子也是特制的柳木勺,表演前,需要在水裡浸泡三天三夜,每次表演,大約使用12把柳木勺。每舀起一勺鐵水,大約都重達5公斤。既是力氣活,也是勇氣活。為瞭讓柳木勺不至被鐵水的高溫所點燃,藝人必須使柳木勺接觸鐵水的時間盡可能短,同時兩手各執一把柳木勺,每灑六七下就要交換左右手中的柳木勺,否則柳木勺極易將火焰引到藝人的手臂上造成燒傷。為瞭預防鐵水可能造成的燒傷,也為瞭預防堡墻上激落的火星可能造成的灼傷,藝人還必須反穿皮襖,戴上大頭帽和幹手套。打樹花是暖泉人的絕技,全國僅此一傢,而在暖泉鎮僅有4名打樹花藝人。
以前看打樹花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有,而且是夜晚在室外,溫度很低,凍到不行。正因為如此,看打樹花幾乎成為我遙不可及的夢想。為瞭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打樹花這項古老的技藝,2015年,暖泉古鎮克服瞭各種技術難題,將原本隻能室外演繹的打樹花,挪到瞭室內,從此觀賞打樹花將不再受天氣溫度的影響,一年四季、刮風下雨、白天夜裡,全天候都可以欣賞到那最浪漫的打樹花。於是,我到暖泉追夢來瞭。
可容納約1000觀眾同時觀看的樹花劇場就在玻璃塔的對面,是河北省目前唯一的室內實景演出劇場,全國首臺融合非遺項目打樹花的全景非遺奇絕演藝《天下第一堡——樹花情》每天在這裡精彩上演。
客棧代買的票座位很靠前,甚合我心意。演出還未開始,舞臺的佈景和變幻的燈光就讓我心生期待瞭。整場演出以古堡內主人公石頭與杏花的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,融匯瞭三大非遺奇絕——拜燈山、剪紙、打樹花,穿插瞭唯美的歌舞、驚險的武術,高難度的雜技、當地的民俗和地方戲曲,一場演出便是對暖泉民俗民風民情的最好詮釋,極具地方特色,讓觀眾全新體驗瞭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懷著對打樹花的憧憬,屏息等待。當反穿羊皮襖,頭戴氈皮帽的藝人將一勺勺滾燙的鐵水潑灑在古堡城墻上時,我的心跳急促起來,多年期盼,千裡輾轉,隻為身臨其境的這一刻。向左看,向右看,不知錯過多少美麗的風景,才抓住這一刻的絢爛。火花四濺,聚散有致,疏如流星,密如驟雨,千姿百態,萬朵金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,呈現出“火樹金花不夜天”的壯觀畫面,流光飛舞,耀眼奪目,瑰麗無比,美侖美奐,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,震撼人心,令人嘆為觀止。
雖然在電視上觀看過多次打樹花,但親臨現場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。打樹花不再是隔屏的虛幻,而是真實的存在,它就在眼前綻放,靠得太近,我仿佛都能感受到樹花的溫度。這一刻,似乎所有的語言都顯得那麼蒼白,所有的文字都顯得那麼無力。這一刻,也刷新著我對美的認知,無言中,感受到一種力量的凝聚,那是民族的、傳統的精神。我的心中溢滿深深的感動,為文化的傳承,為歷史的延續。
我瞪大著眼睛,生怕錯過瞭一個片斷。多想將這一刻定格下來,於是,我用手機錄下珍貴的視頻。全劇在打樹花的情節中進入高潮,演出結束後我還意猶未盡,以至興奮得把水杯掉在瞭劇場都沒察覺。
轉角,便到瞭王敏書院。王敏書院又稱暖泉書院,因其為元代工部尚書王敏修建而得名。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標志和象征。書院背靠暖泉的源頭之一逢源池,體現出“唯有源頭活水來”的寓意,東北角建有一魁星樓,是莘莘學子前來祈福許願之地。
轉角,便到瞭王敏書院。王敏書院又稱暖泉書院,因其為元代工部尚書王敏修建而得名。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標志和象征。書院背靠暖泉的源頭之一逢源池,體現出“唯有源頭活水來”的寓意,東北角建有一魁星樓,是莘莘學子前來祈福許願之地。
夕陽下,古鎮人閑適安康。我滿大街找黃糕吃,黃糕是將黃米面用水拌成粉團狀在鍋裡蒸制而成,口感黏糯勁道,當地有農諺曰“三十裡莜面四十裡糕”,說的就是黃糕耐饑抗餓,我還蠻喜歡吃的。路過一煎餅攤,香氣撲鼻,抵擋不住誘惑,熱騰騰、脆生生、香噴噴的煎餅入口,直呼過癮。
天色已黑,忽然想去看看夜晚的玻璃塔是怎樣地流光溢彩,看瞭看方向,一個人提著小燈就在漆黑的曠野中轉瞭起來。轉瞭一陣,隻見遠處的玻璃塔黑乎乎的,並沒有開燈,就準備經古堡回客棧。隻是曠野中並沒有路,轉來轉去也沒找著去古堡的道,遇上老鄉,趕忙問路,老鄉很熱情地給指瞭道。無邊的黑夜,寂靜無聲,隻聽見自己沙沙的腳步聲,淡淡的燈光下,想起老鄉掛滿笑容的臉,心裡不覺暖暖的。不一會,就進到瞭古堡,夜晚的古堡,遊人散盡,我獨享著這份清幽靜謐。靜下來,古堡的味道才純粹。這一刻,古舊磚瓦,與我的邂逅,穿越時空,在此交匯。
回到客棧,反復翻看著打樹花的視頻,回味無窮。暖泉之行,雖輾轉奔波千裡,卻圓瞭我多年的夢想,總算是不虛此行。那樹花飛舞的畫面,將成為我心中的永恒。
對於旅行,我總有許多的夢想。比如:看一次打樹花,走一回草原天路,回一趟水雲間,登五嶽,賞石窟,逛胡同,觀降旗。於是,在這酷暑難耐的夏日,逐夢而行。
行程的第一站是河北的暖泉古鎮。周末下班後直奔火車站,臥鋪轉硬座,再換汽車,中途又出瞭點狀況,到達暖泉已是第二天的傍晚,算汽車音響後級來路上整整奔波瞭二十四個小時。找瞭傢窯洞客棧安頓下來,便出門去找吃的。
每到一個地方,總喜歡去尋當地的特色小吃。暖泉這個地方就特別適合我,北方的面食種類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,看得我是這樣也想吃,那樣也想吃,又怕吃不下。老板人好,同意給我來半份。於是莜面餃子、粉坨、炸糕、豆腐幹,統統進瞭肚。吃完東西,也不多逛,回客棧休整,養精蓄銳。暖泉的夜晚特別地清涼,在這三伏天不用開空調,不用吹電扇,還要蓋被子,不覺一夜香甜到天亮。
晨起,來一碗非常有名的蕎面餄餎,便準備開始我的一日遊。暖泉古鎮位於河北省張傢口市蔚縣境內西部,古鎮因有一年四季水溫如一的泉水而得名。古鎮歷史悠久,以泉水、集市、古建築及民俗文化而聞名。明清時發展為“三堡、六巷、十八莊”,達到小鎮歷史上的輝煌時期。中國的長城之父、著名古建築學傢羅哲文曾說過“在世界的東方,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奇跡,這是中國的萬裡長城;在長城的腳下,還存在著另一個奇跡,那是河北蔚縣的古城堡“。而古鎮中建於明嘉靖年間的西古堡,就是古蔚州“八百莊堡”中最獨特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。集“古城堡、古民居、古寺廟、古戲樓”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,被稱為“天下第一堡”。
我住的客棧就在西古堡的北門旁,三兩步就進到瞭古堡內。古堡初建時隻有一南門,這座北門是清初順治年間增建的。走進外堡門,赫然發現,裡面還有一道內堡門,兩個門樓之間是一個邊長約50米的方形甕城,城墻高達8米,這才想起這北方古鎮的堡寨不同於江南古鎮的水鄉,小橋流水,精致園林,而是兼顧瞭軍事用途的渾厚與雄壯。
西古堡為典型的北方村寨圍堡,堡墻黃土板築,隻有門樓外面包磚,環繞四周,南北兩座甕城遙相對峙,兩甕城的內城門連接成一條主街,形成古堡的中軸線,主街東西各有小巷三條,沿堡墻內側更道環繞。這便形成瞭西古堡平面呈“國”字形的特殊形制,可概括為“一主街、三道巷、一官井、更道環堡一圈走”。
門樓下,青石路面已被磨礪得光可鑒人,兩道深深的車轍印清晰可見,那不僅是歲月的後級換電容痕跡,也是古鎮曾經車水馬龍繁華場景的見證。
時光尚早,古堡內靜謐安祥,藍天下,初升的朝陽映照著老房子,溫暖的色調,斑駁的光影,散發著迷人的風韻。
古堡內,眾多的古民居錯落有致,分佈其中,青磚灰瓦,雕花彩繪,房頂起脊,安制吻獸、還有那大門口的抱鼓石,無不顯示著古代建築工匠們的精湛技藝。這些古民居在經歷瞭上百年風雨之後,雖顯斑駁,但處處透著歷史的淳厚與滄桑,這裡的每一塊磚瓦,似乎都記載著動人的故事。
沿著主街走進瞭南甕城,迎面是一座小巧精致、飛脊鬥拱、彩繪紛呈的雙耳古戲樓。在蔚縣有“八百莊堡,八百戲臺”之說。這座戲樓的獨特之處就是戲樓兩側各有一耳房,造型美觀大方,同時還在有限的空間增加瞭戲樓的使用面積,這種設計形式在蔚縣幾百座古戲樓中是獨一無二的。恍惚間,戲臺上那一張張面龐,讓人遐想,又不敢相忘。
戲樓旁是地藏寺,俗稱閻王殿,上下兩層,天井式建築,下層建有東西同等的12個全磚券窯洞,窯洞外觀為仿雲崗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型。上層建造均為高臺建築,有地藏殿,閻君殿,鬼王殿,觀音殿,三義廟,馬神及禪房,碑亭等。這些建築佈局嚴謹巧妙,磚雕木刻工藝精湛,塑像壁畫栩栩如生,出廊抱廈,曲徑通幽。在占地面積不大的空間營造瞭一景連一景,一幕接一幕的神奇景觀,其新穎的設計構思,奇特的建築結構,高超的建造工藝,在寺院建築中獨樹一幟。
地藏寺的二樓有門通向城樓。登上城樓,遠望,田野蔥鬱;近看,古堡建築佈局靈活多變,殿宇高低參差錯落,樓臺掩映,建築景中套景,景中借景,景中藏景,極盡“小屋平頭墟裡落,炊煙起處是人間”之古樸美。古堡中的人們,就在這片單純而濃烈的土地上,延續著平凡而恬淡的生活。
高高的城墻將堡內和堡外分成瞭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可以想見當年,堡子外面硝煙彌漫,堡子裡面安享太平。那斑駁的磚墻,似乎在講述著幾百年來的烽煙往事。盡管曾經的刀光劍影已變成塵封的記憶,這裡的一磚一瓦,一草一木,似乎,仍然能講出一段曲折悠長的塞外傳奇。
下城樓,出南門,向東,回望。古樸的城門,依然飄蕩著塞外雄風的氣息。厚重的黃土,仿佛在述說著飽經風雨,歷經滄桑的歷史,依然堅強的存在著,見證著變遷的世界。
前行,有一座玻璃塔,這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座全玻璃的觀景高塔,全塔廊簷及平臺均為玻璃建造,在陽光折射中不同方向的玻璃呈現不同的色彩。站在近50米的塔上,向下俯視大地,向上欲抱藍天。遠眺,古堡“傢國天下”全景一覽無餘,古鎮全貌盡收眼底。當古鎮與玻璃塔相遇,是歷史與現代、傳統與文明的碰撞。仿佛從千年前一下被拉回到現代。
返回,又進古堡。此時,遊人多瞭,店鋪也開門瞭。小攤上出售的多是當地的特產,吃的有豆腐幹、蕎面糊糊等。工藝品有燈籠和剪紙,暖泉花燈因制作工藝精細、品種繁多被譽為“花燈之鄉”。蔚縣剪紙源於明代,風格獨特,在海內外享有盛譽,制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。它不同於平常的剪紙,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陰刻為主、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。這種剪紙不是“剪”,而是“刻”,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,拿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,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,構圖樸實飽滿,造型生動優美逼真,色彩對比強烈,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。蔚縣剪紙最早是作為裝飾的窗花,如今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欣賞、收藏價值的民間藝術精品、國傢級饋贈禮品。蔚縣也被譽為“中國剪紙藝術之鄉”。行走在古鎮,可見傢傢戶戶都貼著窗花。彩色的剪紙、精美的圖案與古樸的木窗、木門交相輝映,新與舊的強烈反差透出一股濃濃的溫情。
相比現如今多數古鎮的拆舊建新,西古堡的建築沒有過多的修飾,還有不少的居民居住在內,基本保持瞭原貌,十分難得。或許正因為古堡的原汁原味,才吸引瞭不少影視劇組前來選景。讓“李雲龍”紅遍大江南北的《亮劍》就在古堡拍攝過。
避開遊人,走進寂靜的小巷,那些無人居住的老房子,坍塌的院墻和長滿雜草的屋頂似乎在傾訴著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。總喜歡推開一扇扇院門,站在門口,感受那或遠或近的生活氣息。也喜歡站在汽車重低音電容巷口,聽村民們閑話傢常,雖然聽不太懂,也能從他們的表情和語調中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。這一刻,就讓自己融入古堡,歲月靜好。
穿行在小巷中,藍天下,燈籠窗花,屋脊吻獸,青磚灰瓦,老房古墻,驚艷瞭誰的時光?那些不經意的柔美與雄渾與自己不期而遇,不知經過多少次擦肩的遺憾,才換來這次的回眸。厚重的文明積淀,閱不盡的歷史滄桑,讓人有種時光穿越,恍如隔世。
走遍古堡的每一條小巷,最後登上北甕城的城樓,城墻上旌旗獵獵,日光炎炎,凝望古堡,仿佛千百年時光如水無痕。這裡,沒有傳統意義上江南小鎮的秀美,有的隻是古代城池建築的縮影和最真實的北方勞動人民生活的寫照。
天熱,回客棧,午休過後,去看打樹花。我這次到暖泉,就是專程為看打樹花而來。總會有人問我什麼是打樹花。打樹花是暖泉古鎮別具特色的古老節日社火,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。相傳古時逢年過節,人們紛紛燃放煙花以示慶祝,而當地很多鐵匠,囊中羞澀,卻也渴望能熱鬧喜慶,他們從煉鐵的時候飛濺的火星中得到靈感,於是將煉鐵時融化的鐵水潑灑在城墻上,鐵水遇冷迸濺四射,形成萬朵火樹金花,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“樹花”。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,成為河北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。
打樹花是一項對力量和技巧均有較高要求的技藝,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危險性。需要先將生鐵煉化成1600度的高溫鐵水,使用的勺子也是特制的柳木勺,表演前,需要在水裡浸泡三天三夜,每次表演,大約使用12把柳木勺。每舀起一勺鐵水,大約都重達5公斤。既是力氣活,也是勇氣活。為瞭讓柳木勺不至被鐵水的高溫所點燃,藝人必須使柳木勺接觸鐵水的時間盡可能短,同時兩手各執一把柳木勺,每灑六七下就要交換左右手中的柳木勺,否則柳木勺極易將火焰引到藝人的手臂上造成燒傷。為瞭預防鐵水可能造成的燒傷,也為瞭預防堡墻上激落的火星可能造成的灼傷,藝人還必須反穿皮襖,戴上大頭帽和幹手套。打樹花是暖泉人的絕技,全國僅此一傢,而在暖泉鎮僅有4名打樹花藝人。
以前看打樹花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有,而且是夜晚在室外,溫度很低,凍到不行。正因為如此,看打樹花幾乎成為我遙不可及的夢想。為瞭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打樹花這項古老的技藝,2015年,暖泉古鎮克服瞭各種技術難題,將原本隻能室外演繹的打樹花,挪到瞭室內,從此觀賞打樹花將不再受天氣溫度的影響,一年四季、刮風下雨、白天夜裡,全天候都可以欣賞到那最浪漫的打樹花。於是,我到暖泉追夢來瞭。
可容納約1000觀眾同時觀看的樹花劇場就在玻璃塔的對面,是河北省目前唯一的室內實景演出劇場,全國首臺融合非遺項目打樹花的全景非遺奇絕演藝《天下第一堡——樹花情》每天在這裡精彩上演。
客棧代買的票座位很靠前,甚合我心意。演出還未開始,舞臺的佈景和變幻的燈光就讓我心生期待瞭。整場演出以古堡內主人公石頭與杏花的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,融匯瞭三大非遺奇絕——拜燈山、剪紙、打樹花,穿插瞭唯美的歌舞、驚險的武術,高難度的雜技、當地的民俗和地方戲曲,一場演出便是對暖泉民俗民風民情的最好詮釋,極具地方特色,讓觀眾全新體驗瞭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懷著對打樹花的憧憬,屏息等待。當反穿羊皮襖,頭戴氈皮帽的藝人將一勺勺滾燙的鐵水潑灑在古堡城墻上時,我的心跳急促起來,多年期盼,千裡輾轉,隻為身臨其境的這一刻。向左看,向右看,不知錯過多少美麗的風景,才抓住這一刻的絢爛。火花四濺,聚散有致,疏如流星,密如驟雨,千姿百態,萬朵金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,呈現出“火樹金花不夜天”的壯觀畫面,流光飛舞,耀眼奪目,瑰麗無比,美侖美奐,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,震撼人心,令人嘆為觀止。
雖然在電視上觀看過多次打樹花,但親臨現場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。打樹花不再是隔屏的虛幻,而是真實的存在,它就在眼前綻放,靠得太近,我仿佛都能感受到樹花的溫度。這一刻,似乎所有的語言都顯得那麼蒼白,所有的文字都顯得那麼無力。這一刻,也刷新著我對美的認知,無言中,感受到一種力量的凝聚,那是民族的、傳統的精神。我的心中溢滿深深的感動,為文化的傳承,為歷史的延續。
我瞪大著眼睛,生怕錯過瞭一個片斷。多想將這一刻定格下來,於是,我用手機錄下珍貴的視頻。全劇在打樹花的情節中進入高潮,演出結束後我還意猶未盡,以至興奮得把水杯掉在瞭劇場都沒察覺。
轉角,便到瞭王敏書院。王敏書院又稱暖泉書院,因其為元代工部尚書王敏修建而得名。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標志和象征。書院背靠暖泉的源頭之一逢源池,體現出“唯有源頭活水來”的寓意,東北角建有一魁星樓,是莘莘學子前來祈福許願之地。
轉角,便到瞭王敏書院。王敏書院又稱暖泉書院,因其為元代工部尚書王敏修建而得名。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標志和象征。書院背靠暖泉的源頭之一逢源池,體現出“唯有源頭活水來”的寓意,東北角建有一魁星樓,是莘莘學子前來祈福許願之地。
夕陽下,古鎮人閑適安康。我滿大街找黃糕吃,黃糕是將黃米面用水拌成粉團狀在鍋裡蒸制而成,口感黏糯勁道,當地有農諺曰“三十裡莜面四十裡糕”,說的就是黃糕耐饑抗餓,我還蠻喜歡吃的。路過一煎餅攤,香氣撲鼻,抵擋不住誘惑,熱騰騰、脆生生、香噴噴的煎餅入口,直呼過癮。
天色已黑,忽然想去看看夜晚的玻璃塔是怎樣地流光溢彩,看瞭看方向,一個人提著小燈就在漆黑的曠野中轉瞭起來。轉瞭一陣,隻見遠處的玻璃塔黑乎乎的,並沒有開燈,就準備經古堡回客棧。隻是曠野中並沒有路,轉來轉去也沒找著去古堡的道,遇上老鄉,趕忙問路,老鄉很熱情地給指瞭道。無邊的黑夜,寂靜無聲,隻聽見自己沙沙的腳步聲,淡淡的燈光下,想起老鄉掛滿笑容的臉,心裡不覺暖暖的。不一會,就進到瞭古堡,夜晚的古堡,遊人散盡,我獨享著這份清幽靜謐。靜下來,古堡的味道才純粹。這一刻,古舊磚瓦,與我的邂逅,穿越時空,在此交匯。
回到客棧,反復翻看著打樹花的視頻,回味無窮。暖泉之行,雖輾轉奔波千裡,卻圓瞭我多年的夢想,總算是不虛此行。那樹花飛舞的畫面,將成為我心中的永恒。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